美國講演家、作家羅曼·文森特·皮爾 (Norman Vincent Peale,1898-1993) 被譽為“積極思考的救星”。他著有一本暢銷世界的佳作:《態(tài)度決定一切》,"/>
|
美國講演家、作家羅曼·文森特·皮爾 (Norman Vincent Peale,1898-1993) 被譽為“積極思考的救星”。他著有一本暢銷世界的佳作:《態(tài)度決定一切》,該書曾在美國最暢銷書榜上穩(wěn)居十年。書名中的“態(tài)”有一層“心態(tài)”的含義,成功不在于擁有多高的智慧,而在于我們做事的心態(tài)。正確的心態(tài)不但對我們做人產生積極的影響,還決定了我們做事效率的高低。在這一點上,對于我們博士生做科研也同樣適用。倒懸之危中,博士生如何保持一個好心態(tài),集中精力完成自己的研究課題,這非常值得思考。
一、正確面對失敗
這其實是一個教育的缺失,從小就教育我們如何獲得成功,卻從沒有教育我們如何面對失敗。在科研路上,遭遇挫折是常態(tài),它也是我們衍生浮躁情緒的催化劑。失敗本身令人遺憾,但更可怕的是我們錯誤的面對方式。正確面對失敗需做到三點:首先,分析失敗的原因,這是常規(guī)邏輯下必須做的。但是,如果你實在無法找到原因,重新開始可能更加節(jié)省時間和精力,這是方法論的轉變。其次,總結經驗教訓,規(guī)劃新方案,開拓者們都是不懼艱險的,不斷嘗試才有可能成功。再次,判斷導致失敗的原因是否本質,這很關鍵。假如你的實驗方法或課題從本質上就是錯誤的,那就應該果斷止損,避免再做無謂的付出。
二、培養(yǎng)科研之外的愛好
即使讀了博士,你也值得擁有精致的生活。當你全力聚焦于一件事情時,你很容易被它控制。數據好的時候,就對科研信心滿滿;數據爛的時候,就對科研憎惡之極。個人科研狀態(tài)完全被數據左右,殊不知數據爛的概率遠大于數據好的,這樣的科研不靠譜。你需要培養(yǎng)一項科研之外的愛好或是興趣,它可以成為你在困境中沉淪的救命稻草。所以,讀博并不是你的全部,要學會事情并行處理。這個愛好至少有兩點作用:第一,可以阻止你在科研困境中沉淪下去,分散一部分注意力,利于止損。第二,可以宣泄負面情緒。通過一項愛好,定期放松我們的大腦,清空負面情緒是很有必要的。抖掉身上的重擔,輕裝出發(fā),這樣可以讓思維更清晰,激發(fā)我們的創(chuàng)造力。
三、低期望高標準的科研態(tài)度
生活中究竟有沒有詩和遠方,主觀認識是關鍵。期望越高,失望越大,這句話是真的,很多時候期待是一把雙刃劍。讀博只是做科研的入門階段,在學習的過程中盡量抱著積累知識的心態(tài),而非我要一口吃成胖子。低期望,即使實驗數據不理想也不至于心理落差過大,灰心喪氣于暫時的失敗而一蹶不振;高標準,在預期目標未達成的情況下,降低標準也是一種折中,收獲的是在追求高標準的過程中扎實基礎,以待厚積薄發(fā)。
四、規(guī)律運動
通常創(chuàng)新能力強的人,都是精力充沛的,規(guī)律運動對保持旺盛的精力非常重要。比如,施一公院士有長跑的習慣,曾在校運動會上創(chuàng)下全校競走項目紀錄。直到1994年,這個紀錄才被打破?;貒?,只要當天PM2.5讀數小于100,他就會在校園里跑上幾公里,平均每周二三十公里。運動之后,你會發(fā)現不只是身體疲憊感消失,心情也會晴朗起來,跟著科研狀態(tài)就好,思維的困境自然迎刃而解??催^《岡仁波齊》之后,讓我不禁想到讀博何嘗不是一次朝圣之旅,修煉一份平和的心態(tài)。曲線有峰谷,人生總高低,山峰只此一點,稍縱即逝,更多的時候我們都在山谷中徐徐而行,但時間從不辜負每一顆緩慢積累的耕耘之心,在經歷數次掙扎、跌倒之后,我們總會見到那條蜿蜒奔騰的河流,就在山谷的盡頭,那轉彎的豁然開朗處。